南峰谷养生茶网

欢迎您访问南峰谷养生茶网(www.nfdj.com.cn)专注养生茶百科知识传播

明清少数民族-元明时期的民族融合

2023-03-19 15:20:33 分类:普洱茶 阅读:0

在云南省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中,有一些明清之际的作品,用传统技法表现了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如反映明代云贵地区苗族节日歌舞斗牛盛况的斗牛图;清代苗族的百苗全图、百蛮图;傣族的写经图、骑象图;彝族的踏歌图;哈尼族的采茶图以及清代少数民族风俗画屏、开化府图说、普洱府图说等等。这些画均采用国画的画法,设色水墨,技法粗犷,刻划出当时民族地区的民俗和风情,亦可看出各阶层中生活等级情况。如:象是幸福吉祥高贵的象征,只有上层人物才有权力乘象出游,并有驱象者。这些少数民族风俗画的作者多半名不见经传,生平几乎无从查考,但从其画风技法和收集地多在内地来看,画的作者可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过的汉族画家。或是当时作为一项政府工程,组织内地画家到民族地区采风等。在少数民族被歧视的历史时代里,在山水花鸟画充斥的画坛中,画家能用传统的笔墨反映少数民族居住环境、生活习俗,实在难能可贵。这类作品不仅对研究少数民族的历史风貌颇有价值,而且有助于了解清末云南美术史中的一个侧面。

普洱府图说反映了清代云南普洱府属及另外一些地方包括境外若干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景。分别介绍了老挝;鲁屋猓猡;莽子;阿卡;撒桓猓猡;艮子;绷子;弋罗;苦葱;缅和尚;花百彝;长头发等十二个民族称谓的生活,风俗活动,居住环境等。每幅画皆在左上角或右上角题有跋加以说明。这对研究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云南古代上诸民族的社会习俗有一定参考价值。

明清少数民族-元明时期的民族融合

现将各幅绘画内容及跋文分述如下:

第一图:老挝

画面上绘有一男一女,男的头戴漆笠,身穿斜襟和尚衣,腰系一布带,下穿大腰宽腿裤,赤足,正转身与一妇女说话,这妇女头缠包头,身穿长袖衣,腰系紫色长花筒裙,赤足,边走边说话。他们皆肩挑东西,正走在一座小石桥上,两边悬崖陡壁,整幅画面形象逼真。跋文在图的左上方,为:老挝,性驯,布衣漆笠,善治生,时入城市懋迁有无,普洱府界有之。

老挝又称挝家,为老挝境内老族,流入普洱后,初称老挝,后成为傣族一部分。清朝时期从老挝流入云南边境的部分傣族被称为老挝或挝家,他们主要居住在普洱府的边界上。老挝所指为今老挝境内泰语系统的老族。其地与普洱府属车里土司地区相邻,因而常出入内地贸易,有一部分更迁入普洱府边界居住,随后便混入普洱府属境内的摆夷之中。而当其迁入之初,则仍保留其原籍而称之为老挝。后逐渐被同化,解放后统一被称为傣族。

普洱府,驻今普洱县。雍正年间鄂尔泰在西南开展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活动中,在云南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普洱府。它的管辖区范围包括了今思茅地区的绝大部分和西双版纳的全部。它的建立,反映了元、明以来中国封建中央王朝的统治不断向云南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和最终的巩固。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对云南南部边疆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改善,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相应的也就巩固。

今天生活在普洱市孟连县、景谷县的傣族,仍戴斗笠、着统裙,做生意等。与画面表达的几乎一致。

郑重声明:本站所发布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上一篇:影响普洱茶耐泡性的四个重要因素是,影响普洱茶耐泡性的四个重要因素

下一篇:普洱茶泡完颜色在底部,为什么喝完普洱茶还要看叶底看叶底有什么用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